三明日报丨尤溪县以“三民”举措撬动老旧小区治理变革侧记
2025-08-03
作者:
来源:三明日报

(尤溪记者站 吴振湖 通讯员 廖伟杰)盛夏傍晚,罐头厂小广场上童声鼎沸。谁能想到,3年前这里还是蚊蝇乱飞的柴火间、菜地、违建混合带。从“脏乱差”到“净畅美”,城关镇用4年时间让41个老旧小区、10267户、4万余名居民的生活悄然增色。

老旧小区改造——这场城市更新实验中,尤溪县城关镇通过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办、民事民管“三民”举措破解基层密码。

民事民议

把“要不要改”的问号拉直

“改不改?”2024年初,镇干部带着图纸走进罐头厂小区,58户居民给出的答案是——观望。

“楼顶漏水我认,可拆柴火间我舍不得。”王大爷一句话代表了不少人。镇党委没有急于拍板,而是启动“三上三下”议事链:一问做不做,二问妥不妥,三问行不行。

首场“近邻恳谈会”就设在小区门房,几张塑料凳围成圈,居民抛出500多条意见:停车难、缺路灯、怕装电梯挡光……工作人员一条条贴在大白纸上,挂回党群服务中心,让所有人看得见“民声”。

第二轮协商,镇里包车把居民代表拉到已改造完成的东电小区。电梯静音运行、新增车位整齐划一,现场“眼见为实”。原本最抵触的李大姐回小区后成了“义务讲解员”,三天劝下12户犹豫户。

第三轮公示,方案设计基本成形后,再次进行公开公示,围绕设施使用细节、后期管理等议题,引导居民提出优化建议。设计单位把充电桩车棚往南移3米、砍掉两棵挡光树,建设两面边坡挡墙。最终方案赞成率96%,施工队得以进场。

民事民办

把“怎么共建”的感叹号落地

改造进入施工期,居民从“观众”变为“主角”。

“一栋一员”让监督有了眼睛。罐头厂小区推选老党员吴厚渠当楼栋长,他每天戴着红袖章在工地转,发现钢筋规格不符立刻叫停。镇村建站联合“质量监督小队”先后下发16份整改通知书,材料不合格、施工不达标的一律返工。

“一把尺子”让公平有了准绳。全镇累计拆违211处、3206平方米,无一例上访。南溪社区拆除17处“小菜园”时,老党员张师傅带头拔掉自家菜苗:“地虽小,理得讲。”第二天,邻居们跟着自清。利用腾退空间及边角地,新建电动车停车棚23个、新增停车位360个,新建居民活动广场7个,绿化补植树木580株、草坪3200平方米。

“一线化解”让矛盾有了温度。王大爷的柴火间最终是在第58天被“情感攻势”拿下的——老邻居轮番上门,儿子也来劝说父亲:“爸,当年争那几平方米只为咱家,现在让几平方米是为大家。”老人最终点头。如今,原地铺上了塑胶地垫,成了孩子们轮滑的小广场。

民事民管

把“长效长治”的省略号写全

改造完工那天,镇里没搞剪彩,而是召开移交大会:公共资产、管理权责、后续资金“三本账”一次性交到居民手里。

东电小区率先成立“红色业委会”,9名成员中5名是党员。他们把健身器材、绿化、停车棚分包到人,二维码贴在设施上,扫码就能看到维护人电话和巡查记录。

对于无物业的开放小区,楼栋值日制让“人人动手”成为常态。西街社区把每周三定为“全民清洁日”,90岁的黄阿婆也拄着拐杖来扫落叶,“楼层是我家,扫一层少一层灰”。

安全底线由居民共同守护。车辆厂小区曾频发高空抛物,几位热心人自发组成“鹰眼小队”,在重点时段巡查。一次,有人从5楼扔下易拉罐,被队员小郑拍下视频,30分钟后民警上门教育。随后,小区通过“文明公约”上墙,半年再无一例抛物。

共治共享

在烟火气中升腾的幸福感

7月28日晚,记者跟随南溪社区网格员夜巡。老居民陈阿姨拉住记者:“以前下趟楼得数着台阶、躲着坑洼。现在电梯一按,小广场遛弯,再到红色驿站量血压,日子像换了频道。”

最让陈阿姨安心的是,老旧小区改造彻底消除了困扰多年的安全隐患。改造施工中,专业团队对排查出的地基下陷、挡墙裂缝等重大结构隐患进行了根治性加固,为小区筑牢了安全基石。这也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。在建设西街小区,部分业主主动配合施工队,修整了自家外墙摇摇欲坠的瓷砖,既美化了楼栋,更避免了高空坠物的风险。

城关镇最新统计显示,41个小区改造后小区外来租户登记数量同比增长约15%,公共维修资金注入金额同比增长约20%,邻里纠纷下降65%,二手房成交量明显上升。数字背后,是“三民”写出的治理方程式:以民意为圆心,以共建为半径,画出共治共享的最大同心圆。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5120190008

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:第3413038号

主管单位: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

主办单位:尤溪县融媒体中心

举报电话:0598-8767156

举报邮箱:yxxwwcn@163.com

地址: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-1、4012-2(东方商业广场)

ICP备案:闽ICP备2021002810号

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