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指尖上的“透明账”数字化赋能农村“三资”管理 ←点击查看原文
央广网三明8月6日消息(记者罗晓英)近日,在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康林村,村民老陈滑动手机屏幕,指尖轻点间,村集体林地的位置、承包人、承包期限等信息清晰呈现。“曾经锁在档案柜里的‘糊涂账’,如今成了指尖可查的‘透明账’!”老陈的感慨,道出了三明市农村集体资金、资产、资源(“三资”)数字化管理带来的深刻变革。
康林村成为高速路旁一道美丽的风景线(央广网发 黄在锦 摄)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村集体“三资”治理后,三明市以数字化为突破口,在全市推广建设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监管平台,通过“党建+三资”模式、历史档案活化利用、智能预警与公开监督等创新举措,让集体“家底”在阳光下运行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。
党建引领:“红色引擎”驱动“三资”透明化
“三资”管理规范化,党建引领是关键。三明市强化“党建+三资”模式,要求村级党组织扛起主体责任,将“三资”监管纳入基层党建考核体系。康林村党支部率先行动,2025年初将闲置的村部楼层改造为“三资”监管平台中枢,村集体厂房、连片林地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跃然屏上,形成“一图览资产、一屏管全程”的数字化管理格局。
同步上线的“康林数治通”公众号,成为村民监督的移动端窗口。资产发包、租金收缴、合同到期提醒等动态信息实时更新,村民通过手机即可查询。康林村党支部书记陈兴桥介绍:“平台运行以来,村民查询‘三资’信息已超460人次,资产看得见、摸得着,监督自然更有底气。”
党员队伍的先锋引领,为平台注入“红色动能”。康林村74名党员在平台上集体亮身份、晒承诺,主动认领“三资”管理“责任田”,带头参与资产清查、监督合同履行、调解邻里纠纷。平台还定期推送林地承包案例、资产交易数据、合同规范文本等教学素材,培养出6名懂政策、善管理的“土专家”,推动“三资”管理从“经验型”向“专业型”转变。
康林村“三资”监管平台(央广网发 黄在锦 摄)
档案活化:百年地契变身“三资”活字典
面对泛黄的百年地契、散落的林权证书,三明市以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利用为突破口,让沉睡的“老资料”成为“三资”管理的“活字典”。康林村组建“三资档案”攻坚小组,历时三个月完成147份林业合同、43宗不动产档案的数字化管理,关键字段如承包方身份证号、租金支付方式、违约责任条款等被结构化提取,实现精准检索。“三十年前的茶山合同,三秒钟就能调取。”档案管理员小陈演示时,系统的便捷性令人赞叹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档案数据与GIS地图系统的无缝对接。210余块资源地块在数字地图上精准落位,点击康隔35林班号林地,不仅能弹出承包合同扫描件,还关联了近年租金支付记录。“一张地图胜于十次调解。”康林村工作组负责人感慨。今年来,通过档案数据与可视化地图联动,村里化解林地权属、合同履行等纠纷10余起,三明市涉农信访中涉及“三资”管理的比例显著下降。
智能哨兵:数字地图守护集体“钱袋子”
在虎头山微公园改造现场,2个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直播施工进程,村民王大姐通过手机查看时发现安全隐患,在平台留言后,一天内便看到整改落实。“党务村务公开板块动态更新工程预算、监理日志,重大事项执行‘四议两公开’全流程留痕,让我们真正参与到了村里的事务中。”王大姐说。
平台的智能预警功能更显“科技范”。当古楼尾林地承包合同距离到期90天时,数字地图对应区域自动泛红预警,系统向承包户发送短信提醒;到期前30天升级为橙色预警,村委启动续约谈判;到期前7天触发红色弹窗强制提醒,同步通知镇“三资”办监督。据介绍,目前这项功能已帮康林村避免了2起资产“断档”损失。
康林村村口(央广网发 黄在锦 摄)
此外,集体资源交易还实现了平台“链上存证”。对外发包生态林时,从公示公告、竞价过程到电子签约全程上链,生成不可篡改的时间戳,确保交易公开透明。据统计,自平台全面推广以来,三明市通过精准摸排盘活、规范交易出租,累计新增盘活闲置低效资源资产价值超亿元。
从“锁在柜子里”到“晒在阳光下”,从“闲置低效”到“创收增效”,三明市的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。这场变革不仅让集体“家底”更透明、管理更高效,更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。